面塑

面塑俗称“面人”或“江米人”。 是用面粉、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汉族民俗艺术,是在汉族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

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,在汉族民间也叫面花,是作为仪礼、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、喜庆、装饰的信物或标志。到了明代,面塑逐渐脱离食用,演变成单纯艺术形式独立存在。近代,受文人艺术的影响,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,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,整体水平产生质的飞跃,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,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,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。

面塑制作工艺复杂,要经过十多道工序,首先和面,将和好面放到锅里蒸熟;然后把蒸熟的面调加颜色;开始塑造头、身子、脚、,再添上衣服、饰物,进行结合添加起来,对形成的轮廓再加以整理修饰,将做好的面人放到木头底座上,外面罩上玻璃罩,整个工序算完成。在正常情况下,塑造一个人物一般需要两天左右时间。若不是太阳暴晒,面人能保存五六十年不开裂。

面塑以材料讲究、制作精美著称。北京的面塑最为著名,有“郎”、“汤”两大派系,其中北京“面人郎”—郎邵安得作品就是郎派的典型代表。郎派面塑选料考究、做工精细、色彩艳而不俗,造型一丝不苟,人物动态文静高雅。目前,郎派的第三代传人有王琴、王美姐妹俩人,均在潍坊。观其作品美不胜收,具有极强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。